(上接第一版)
负责该项目站房设计的薛成金在酷暑难耐的7月前往迁西为团队打头阵。迁西县距离唐山市区70多公里,而他所要去的工地距离县城又有15公里。“工作根本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干。”他说,“受到他们钢厂运作方式和其他因素影响,我们拿不到钢厂的图纸等关键资料,没这个就没法做设计图。”
外来的“强龙”如何在本地施展才能成了预料之外的问题。基础资料缺乏,即使后来拿到了一张图纸,也跟实际情况不一样。“按照拿到的图纸上的坐标点去现场看,那个点根本就不存在。”薛成金说。本来想去拿到有用资料、大致了解好现场情况后就回太原的他,没办法就住到了现场,和钢厂项目部挤在一起。
7、8月的河北既闷又热,别说动,就是坐在那都出汗。刚开始的一个月,薛成金就是在钢厂内来回走。不是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就是从西南走到东北,详细了解坐落在不同位置的高炉参数与周边情况。白天走现场,晚上画厂区图。这样的工作量显然一个人不够,负责外线和土建设计的朱佩璋和唐春随后也补充上来了,来到迁西现场。
设计工作远没有想象中的容易。即使图纸上某一个拐点的改动都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在一个区域布局施工,势必会对原有的总图布局、建构筑物、物流道路等方方面面进行变动,“钢厂方面是生产部的同意安全部的不同意,安全部答应了环保部又不准许。”负责外部管线设计的朱佩璋笑着说,“最后总的要求是能不动的就别动,能少动的就尽量少动,这对于资料严重缺乏的改造项目来说,太难了!”由于现场原因造成大量的、反复性的更改与重复劳动,建设、施工单位人员又不足,如此棘手的工作让原本只负责设计的太钢团队,变成既是设计人员又成了施工单位的技术员和项目辅导员。
要保证在合同规定期间工程顺利结束,设计必须加紧推进。特殊环境要求生活也要改变。三个人每天只吃一顿午饭,下午三四点到深夜一两点是最有效率的时间——这是薛成金好几次“试错”后积累出的难得经验。当时,设计进入关键阶段,闷热的天气给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日益临近的收尾时间要求他们必须加班加点往前赶。工程设计不同其他工作,它要求大脑必须装着各类数据和模型。即便中途去吃饭,回来后大脑都会“断路”。“刚做完的部分那段距离是多少了?这个坐标点怎么会在这?”这种类似强迫症的问题总会出现,唯一解决办法就是从头再来,再捋一遍设计图,重新思考确定设计方案,工作量随之翻倍。几次下来,薛成金发现效率太慢,这么下去肯定不行。他们就在午休后,抓紧利用最清醒的时间连轴转,一直干到后半夜,这样“一气呵成”的状态才有感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唐春笑着说,“这个项目几乎把土建施工所能遇到的所有问题都遇到了,可是穷尽了我工作这几年的所有智慧,好在最终顺利完成了”。
从盛夏到深秋,历经90多天的高强度工作,太钢工程技术公司团队顺利向业主交出了漂亮的设计图纸,“无论是在前方迁西还是在后方太原的人员,大家都表现出了很高的专业水准,把高炉冲渣水直接换热余热回收技术这一拳头产品顺利推了出去,成功实现了在中小高炉上的应用,成功实现了在完整独立的集中供热区域内实施,验证了我们技术的成熟性,意义十分重大。”工程技术公司负责迁西项目的高晔明说,“团队通过这次实战得到了最好的锻炼,辛苦没白费,我们目前接到了更多同类型项目,京津冀地区就有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