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牛玉凤
又是一年的端午。每每端午来临,脑海里总泛起对童年过端午的种种回忆。
最早知道屈原是从老师和书本里知道的,屈原是我国最早的大诗人,曾极力主张彰明发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暴,在同反动的贵族子兰、靳尚等人斗争中,遭谗割职,被长期流浪沅湘流域。出于对人民生活的一腔赤情,对黑暗现实的愈益不满,加之楚国的政治腐败,迫感无力拯救楚国的危亡和政治理想的无法实现,他便投汨罗江而尽。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将一种用糯米做成的食物——粽子投入到汨罗江里,以示慰藉这位让人崇敬的大诗人。
但是,真正地让我知晓端午节,还是通过母亲过节之前那番忙碌,这一天包粽子、煮粽子那一定是少不了的大事;另一件从记忆里挥之不去、抹之不掉的事是在自家门口的上角挂一束用红布条捆好的艾蒿,这一习俗潜移默化地印在了我的心中,当时我并不知道它的用意所在,成年后我慢慢地懂得这一习俗曾让多少代人把美好的企盼寄予在这捆小小的艾蒿上。
端午在儿时的记忆中,是妈妈用一种特殊的叶子包上一种特殊的米做成的一种特殊的食品,那时,爸爸会把从山上采回来的艾蒿挂在门上,妈妈则会将红布缝个小三角,用红绳和艾蒿系在一起,然后给我们姐弟每人脖子上带一个,母亲单纯的心里意思就是让我们姐弟在那年平平安安,少生病。
每当逢年过节的时候,父亲总是想尽办法来满足我和弟弟的那张馋嘴,会买好多好吃的东西。那时的我,总期望着天天过大年,日日迎小节。吃好的、穿新的、玩奇的,只有那屈指可数的几天,成了我希冀的天堂。
今年亦是如此,还没到端午节,父亲早早就把糯米、粽叶等购入家中。然后,是母亲全权操持,淘米、浸泡,接着是一片一片地洗净那翠绿色的粽叶,再一摞一摞地码好,放入水中,待一切备好后,便一个人坐在米盆前,不厌其烦地一个一个地包着那盛满情感的糯米粽子。小时候的我很调皮,会破坏好多母亲做好的成品,而今自己也为人母了,懂事了,每当端午节时会和母亲一边包粽子、一边唠嗑,直至在挲挲的细语中渐渐地进入梦乡。
第二天,香喷喷的粽子会呈现在面前,还会有喜欢的白砂糖。粽子蘸着白砂糖是我的最爱——母亲懂我。
端午节算不上什么大的节日,但老百姓守时令、重节气、讲传统规矩的情节却是根深蒂固的。在农村长大的我对端午节的记忆是一个十分甜蜜的梦幻。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是这梦幻随着岁月的轮回渐渐地让我对端午节有了更深的感悟。
那年那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