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春与刘兰芳
王秀春与马三立
(右二)王秀春与马季、唐杰忠等(接上期)第五幕源于生活工于技巧
王秀春的作品之所以广受观众和专家的青睐,最根本的就是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曲艺技巧的娴熟把握。著名编剧华而实对他的评价是:他基于对钢厂生活的深入的、第一性的体验和关注,长期积累了独特的视角和感性素材;同时倾全力摸索、掌握数来宝这一极难把握但又优势甚大的形式,长期从事创作与表演,又随时受到工人群众的检验,终于水到渠成,独步山西曲坛。
在数来宝《十里钢城尽朝晖》中,甲:这可不是跟你
夸,太钢就好比我的家。乙:就在太钢上班嘛?甲:我峨口铁矿开过宝,我轧机旁边写过稿,我高炉跟前挨过烤,我炼钢炉里洗过澡。乙:啊!能洗吗?甲:炼钢炉里搞检修,头上的汗水往下流,顺着脖子流下去,你说是不是洗淋浴?太钢职工的火热生产画面在幽默中展示出来。
在《新炉长》中:甲:说他硬,赛钢锭,再大的困难也敢碰,就连名字都硬邦邦,偏偏叫个何进刚。乙:何进刚,合金钢,千锤百炼响当当……甲:只见他满脸热汗往外冒,那汗珠为什么总不掉?乙:唔?甲:仔细一看才知道,不是汗珠是水泡。乙:这真是熔炉烈火炼精钢,一代新人在成长。炼钢工的光辉形象激动人心。
鞭挞社会上看不起工人的丑恶现象,在数来宝《美“莉”的心灵》中:甲:咱那个行当你知道,泥里钻来水里泡,再把它说得多重要,姑娘可不吃这一套。一提“工种”就摊牌,当场就跟我“古得白”。乙:“古得白”?甲:“古得白”还不算,临走还说你“下三滥”。乙:这是什么说法?甲:有的说法更出奇,说我们是至高无上“肯尼迪(啃泥的)”。嬉笑怒骂,入木三分。
描写交废钢的一段:(太原郊区方言)南大哥:进城
作甚呀?宋老弟:你往车上看。南大哥:日!日!拉的“全还”哩!宋老弟:都是些废钢烂铁。南大哥:你看这,零的、散的、破的、烂的、圪的、断的,没啦一件子能使唤的。宋老弟:各有各的一本经,我把它拉上进钢城,到炉子里头一翻腾,炼出来又是簇崭新。
数来宝《该怨谁》讽刺偷拿工厂财物的陋习:“恶有
恶报该该该,大梁不正小梁歪。”“就算当家的有错误,我也没叫他走邪路。”“家里变得比较富,全靠厂里来帮助。”“天长日久成习惯,不拿点东西吃不下饭。”“他捂着伤口咯咯乐,咱爷俩都是一路货。”“图了眼前一点利,把个亲生儿子贴进去。”“当爹的本人不正派,子女们分不清好和坏。”在诙谐中发挥着教育的功能。
第六幕西行漫记艺术心路
1982年7月到10月,王秀春与搭档田宏明带着获奖数来宝《该怨谁》,随文化部全国优秀曲艺节目赴西北、西南巡回演出近三个月。从北京集合并在民族文化宫演出开始,历经山西、内蒙、宁夏、甘肃、青海、新疆、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同行的北方有苏文茂、师胜杰、田连元等名家,南方带去的有苏州评弹、扬州评话、绍兴莲花落、湖北小曲等。几个月的同台演出,几个月的共同生活,几个月的山水游历。令王秀春刻骨铭心的不是名山大川,不是珍馐佳肴,而是近距离体验著名艺术家们在曲艺创作表演上的一招一式,学习交流曲艺心得。他把体会都记下来,成了自己的《西行漫记》。师胜杰的表演让他惊叹:奥!相声!由师胜杰、冯永志合说的《爱优点》,王秀春也演过,看了师胜杰的表演,他感觉到,我错了!错就错在颠倒了相声的手段和目的关系。“笑”究竟是目的?还是手段?过去不管承认不承认,实际是当做目的了。同样是学姑娘,忸怩作态、挤眉弄眼、拿腔捏调,也能博得笑声,结果是作践了艺术。师胜杰也在学,却是与众不同,是在创造人物,紧紧抓住东北姑娘典型化的动作、语气、表情、情绪,真实生动地展现在舞台上,塑造了一个完美的艺术形象,格调高人一筹。在西安人民剧场刚演完数来宝,陕西喜剧名家石国庆(人们熟悉的王木犊儿)上来祝贺,老朋友见面,都是亦编亦演的两栖行家,一不留神就聊起艺术创作。“作品成败,立意优先嘛。”王秀春开了个头。“对!不过我立意可不是先立主题,而是先立‘喜核’”,石国庆拉开话匣,“喜核就是喜剧因素,就是一个使人发笑的故事或情节,是喜剧的基础。找到了‘喜核’,理解它所寓含的哲理和主题,我就可以借‘核’发挥,把它发展成一个曲艺作品。”“比如,‘孩子要撒尿,爸让打报告,报告没写完,尿湿一大摊’,这个‘喜核’被我抓住后,就写成独角戏‘打报告’,得到观众认可。”王秀春大受启发,连称“精辟”写进笔记。
王秀春对艺术的痴迷程度都融入了风景当中,路过新疆的火焰山,他想到:“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佩服吴承恩的想象力;参观武侯祠,他想到“打不倒的关云长”佩服《三国演义》对典型形象的塑造功底,让一个古代将领成了武圣;在都江堰的二王庙中,他敏锐地发现新塑的二郎神像是两只眼睛,想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幽默地想给二郎神提意见;甚至在四川吃辣椒,他都想到地方曲艺品种能不能发扬光大的问题,感叹:辣点,再辣点!
在云南的演出让王秀春揪心了一把。“胜败乃兵家常事”,演出的偶然失败本不足为奇,可最近这几场演出实在崴得让人寒心。是云南观众太冷吗?不是!这里的相声热不亚于北京。是表演粗糙吗?也不是。演了50多场还真没有糊弄过一次。那是什么原因呢?王秀春从精神状态上分析后意识到:是表演失真!动作失掉了真实的感情依据,成了死的表演,固定的套路就成了艺术的“病态”。多少次轰动返场在他的记忆中都是轻描淡写,而一次冷场经历他却反思良久,这恐怕就是他精益求精的具体注解吧。
第七幕言传身教桃李芬芳
去年10月28日,为纪念太钢老龄委成立三十周年,公司举办了一场隆重精彩的文艺晚会,晚会谢幕时我忽然发现,编导、主创人员、主要演员里除了我这个门外汉,差不多都是王秀春过去的“兵”,王老师退休17年了,这些文艺骨干依然活跃在舞台上,师生情谊溢于言表,令人羡慕。
主持人是太钢职工熟悉的门淑娟,她的台风落落大方,人称太钢“倪萍”。说起王老师,她总是满怀感激之情。“30年前,我报考文工团,王老师是主考,我当了女中音歌唱演员。后来改做主持,是他一手把我培养出来的,从吐字发音,面部表情,衣着打扮,到走站姿态,都是他一点一点抠出来的。他写的主持词我最上口,记得1989年冶金系统在北京汇演,太钢请了一位省歌的独唱演员,人家不参加排练,临上场才决定要唱《老乡》,急得我不知如何是好。只见王老师拿起一张烟盒纸,略加思索,写下四句:钢和铁,铁和钢,钢铁情谊连四方。铁流犹如血脉涌,全国冶金是老乡。词一出口,全场掌声雷动,老乡和钢铁巧妙地融为一体,我至今难忘。”
曾任太钢文工团团长的王建生是舞台音乐总监,他内退后当了老年大学二胡教师,他领衔的百人二胡演奏在太钢和太原市多次震撼出场。说起王老师,他眼含泪花:“没有王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我本是一个乐器爱好者,王老师推荐我上了音乐学院,系统掌握了音乐知识,真正进入这个行当。”
王秀春的徒弟不乏省市曲艺名家。山西曲艺团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蔡石基1978年拜师,30年追寻师傅的创作表演风格,并将师父的作品经师父指导排练传授,参加国家级曲艺调演,多次获得金奖、一等奖。现在还活跃在曲艺舞台上。
安建军、马方,1978年拜王秀春为师,二人现为山西省著名相声演员,代表作《家常便饭》、《山西方言》等作品脍炙人口,广受欢迎。
李晋平在曲艺事业发展上,取得了很大成绩。曾担任山西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
太原理工大学资深英语语言文学教授赵安源言道:“1976年我投师王老师门下学说快板书,四十年来,师父的才华和为人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虽说最终未能如师父之愿走上从事快板书、数来宝的专业创作表演之路,但师父传授的快板书表演基本功为我后来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的语音基础,为我现在的专业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第八幕老骥伏枥不言结束
确实是隔行如隔山。我对演艺更是知之甚少。最近亲眼目睹了王秀春编导《矿山一家人》和《欢歌劲舞颂辉煌》的过程,才领略了舞台上光鲜背后的千辛万苦。给演员说戏的王秀春很快把你带进剧情之中,绘声绘色,循循善诱,引导演员入戏。而他对演员的发音吐字、声调高低、情绪掌控等要求非常苛刻,一句台词往往重复多遍,直到他认为满意为止。《矿山一家人》彩排前,他还在认真指导演员注意什么。这时的王秀春浑身充满青春活力,根本不像一个年近八秩的老者。
王秀春是一个名副其实退而不休的人,太钢的每次大型文艺活动上都活跃着他的身影。省、市曲艺界也不时请他参加一些活动。我在他旧式的书桌上看见他从省图书馆借的严歌苓的小说。还有他借书后高兴的打油诗“白发满头志未穷,博览群书觅真经,无时无日不恶补,饕餮二字可形容,明白未曾明白事,参透难了不了情,权当自享余生乐,登山不误砍柴工。”他的精神生活是相当充实的。
他在生活中也是一个幽默的人,三首自嘲诗很是令人深思。
一曰:热爱艺术痴迷戏,苦苦求索虑心力,获得成果一二三,回头一看已过气。
二曰:一生追随数来宝,数来数去数到老,数尽来宝不来宝,只好撵着韵脚跑。
三曰:名谓一级甚惭愧,自觉学识不相配,好在有名无待遇,高低贵贱无所谓。
他对曲艺的理解更是到位:曲艺是爷我是孙,孙伴爷爷度此生,此生熬到爷爷辈,方知曲艺分量沉。
有如此胸襟,我相信王秀春的舞台人生不会结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