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杨志勇报道
本报讯9月23日,兴华关工委会同当地社区和学校,在汇丰中学召开了“身边好家风演讲报告会”,近200位当地居民和学校师生聆听了演讲。
这是兴华关工委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道德、有品行”相关论述的系列活动之一。在传统佳节来临之际,他们多次召开两级关工委及“五老人员”学习座谈。讲身边的好人好事、谈家庭的传统家风。在众人讲、大家谈的基础上,从中遴选出四个各具特点的家庭。他们以典型教育引导身边群众及青少年学生,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社会正能量。
四位演讲人都是居住在兴华社区的太钢老职工。
耄耋老人王琛,一子一女及儿媳都是聋哑残障人士,几年前,丈夫又因脑梗成了植物人。在这个十几口的大家庭中,顶梁柱就是王琛老人。小区居民对王琛家庭的印象来自两幅温馨的街景。20年前,一位老奶奶推着轮椅上的老爷爷,老爷爷身上绑着小孙孙,轮椅的扶手上挂着奶瓶子、尿壶子、小凳子,祖孙三人脸上洋溢着温暖的笑容。今天,仍然是轮椅中的三人行,老爷爷已经变成了植物人,推轮椅的变成了中年女人,旁边的老奶奶步履蹒跚,但没有改变的是脸上温暖的笑容。这位中年女人就是王琛的聋哑儿媳。20年来,王琛老人把“德孝和睦”的传统美德,通过言传身教,深深地根植在这个大家庭里,使全家每一个成员的心中始终坚守了一份“自立自强、与人行善”的信念,将家庭引向和睦幸福。
退休女工张国风,生活在一个满汉融合、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她上孝公婆父母,下教子孙,传承着家庭美德。前些年,婆母高寿病逝后,她就将92岁的公公接到自己家服侍。一天,公公不慎摔了一跤,致使股骨头断裂,卧病在床,照料老人的吃喝拉撒就成了她每天的大事。喂食、擦洗、翻身、按摩、倒便盆。叔伯妯娌想减轻一点她的负担,商量着各家按月轮流照顾老人,谁知老人就是不肯走出这个家门,甚至还固执地说,要走也行,带上国风。
赵维平、郭素萍夫妻孝敬父亲,对老人体贴入微,照顾得无微不至,给儿孙们做出了榜样。他的父亲是一位从十几岁就参加革命的老同志。15年间,老人在儿子、儿媳及全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下,幸福生活,离世时内心安详。现在,他们的儿孙从父母手中接过孝老爱亲的好传统,使这对老夫妻享受着幸福的晚年。
有担当的男子汉王国义,12年如一日服侍着病瘫的妻子。现在妻子成了植物人,王国义仍然坚持每日每餐都为妻子均衡进食,将各种营养品掺和在煮熟的饭菜里,用搅拌机打烂,然后用注射器一点一滴地给妻子注食。他相信,只要有爱,死神也会望而却步,妻子身上一定会出现奇迹。
会上,学校师生代表发言表示,一定要将好家风、中华民族的好传统,接过来、传下去,让传统美德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