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戬
三叉神经痛患者经常坐卧难安,药物治疗后仍然会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非常痛苦。为了控制三叉神经痛带来的各种不适,目前,国内推行开展了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效果非常明显,得到广泛普及。
原发性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发生的原因是某种压迫面神经及三叉神经传导的病理性传导引起的,大部分患者是因为血管的交叉压迫。比如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椎神经动脉、小脑后下动脉等。
三叉神经是混合性神经,由一般躯体感觉和特殊内脏运动神经纤维组成,感觉神经负责面部、口腔以及头顶部感觉,运动神经支配咀嚼肌运动。三叉神经痛很容易与牙痛相混淆。说话、吃饭、洗脸、剃须、刷牙以及风吹等均可诱发疼痛,其“触发点”又称为发“扳机点”,常位于上唇、鼻翼、齿龈、口角、舌、眉等处。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表现为一侧面部不自主抽搐。抽搐呈阵发性且不规则,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然后涉及整个面部。本病多在中年后发生,常见于女性。面肌痉挛的初期症状为眼睑跳动,一般不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经过一段时间发展成为面肌痉挛,连动到嘴角,严重的连带颈部。
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的治疗一般情况下治疗首先采用的是口服药物治疗。用抗癫痫类药来抑制神经兴奋性冲动,从而缓解疼痛。常用的主要有卡马西平、奥卡西平、加巴喷丁等。当病人口服药物不能缓解或不能耐受药物的副作用时,可考虑手术治疗,目前国际主推微血管减压术。
微血管减压术采用于患侧耳后、发际内纵行4cm的直切口,颅骨开孔,直径约2cm,于显微镜下进入桥小脑角区,对三叉神经走行区进行探查,将所有可能产生压迫的血管、蛛网膜条索都
“松懈”开,并将这些血管以Tefflon垫片与神经根隔离,一旦责任血管被隔离,产生刺激的根源就消失了。所以,绝大多数患者术后疼痛立即消失,并可保留正常的面部感觉和功能,不影响生活质量。面肌痉挛采用后颅窝入路,显露患侧桥小脑角,在面神经根脑桥起始段寻找压迫血管,确认后将其游离,填入Tefleon棉团,95%以上患者痉挛可以控制,半数患者痉挛立即停止,部分患者在1周至6个月内逐渐停止。
目前,太钢总医院(山医大六院)神经外科已与北大医院神经外科刘如恩教授长期合作,开展此项技术,造福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