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鹅是从什么驯化来的吗?德国孔子学院庆祝中德建交50周年《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中的老火车站“复活”《钢铁脊梁》观后感世界气象日:“早预警、早行动”防范应对气象灾害新疆:顶冰花破雪绽放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2328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04-09

你知道鹅是从什么驯化来的吗?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新华社记者冯 源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近1400年前,唐代诗人骆宾王相传七岁咏鹅,至今脍炙人口。而由大雁驯化而来的家鹅,与我们相伴的历史更为久远。最新研究显示,在约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的一处遗址中,先民已开始驯雁为鹅。这是中日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相关论文最近已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

这处为驯雁为鹅提供实证的遗址是浙江宁波余姚市的田螺山遗址。它于2001年被发现,在2004年至2014年间经历了5次发掘。它是继20世纪70年代,余姚发现著名的河姆渡遗址后,河姆渡文化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被誉为“又一个河姆渡”。2007年,当地政府在田螺山遗址兴建了展示馆,考古研究一直在持续。

田螺山遗址的早期文化层出土了232块雁类的遗骨,田螺山遗址考古队领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孙国平介绍说,它们应该是先民的“厨余垃圾”,出土地层相当于河姆渡文化第一期,距今有7000至6500年的历史。

从2015年起,中日两国学者合作对田螺山遗址开展动物考古研究。他们来自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市萧山博物馆、兰州大学以及日本的北海道大学、筑波大学、东京大学、金泽大学等多家高校和研究机构,运用了组织学、地球化学、生物化学和形态学等多学科手段。

通过组织学分析,学者们发现了4块幼鸟的遗骨,它们属于4至16周龄的幼鸟,其中一块更属于4至8周龄的幼鸟。而野生大雁通常要8周龄后才有能力迁徙,因此,专家判断,这只幼鸟是在当地孵化的,而当地并非野生大雁的繁殖地。

同时,学者们又分析了这批遗骨中氧、碳、氮的同位素比例,并与遗址中出土的哺乳动物骨骼进行了对比,发现有少数的雁是喝本地水、吃本地食物长大的。学者们还发现,有几只雁体型大致相同,应当是圈养繁殖的结果。

经过碳14同位素测定,这批遗骨距今已有7150至6670年的历史。这就意味着,约7000年前,在如今的杭州湾南岸宁绍平原的一处原始村落,大雁开始了被人驯化的“鹅生”。中日学者研究认为,田螺山的发现或可证明,鹅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禽。

为什么南来北往的大雁,会选择在田螺山安家落户?孙国平说,它们可能是看上了这里的“美味”。河姆渡文化有着发达的稻作农业,像田螺山遗址附近的施岙遗址,就发现了约90万平方米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稻田,这是考古发现的世界上面积最大、年代最早、证据最充分的大规模稻田。先民收割稻田,做不到颗粒归仓,也就在无意间给大雁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从而为驯雁为鹅提供了机会。它们的肉能吃,羽毛能用,会下蛋,还能当警卫,这应该是先民驯雁为鹅的初衷。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太钢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解放北路83号   邮编:030003  电话:0351-2134396  传真:0351-2134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