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坛的百年人瑞--人民艺术家秦怡9日驾鹤西去。在80余载艺术生涯中,她活得美丽而优雅、坚毅而执着,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她,那一定是火红色--这是青春的色彩,是她最喜爱的颜色。
明星,在抗战烽火中诞生
1922年1月,秦怡出生于上海。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军进攻上海,秦怡在家门口目睹炮火纷飞、血肉模糊的场面,她渴望救死扶伤,并很快行动起来,到战地协助红十字会工作。
年少的记忆被鲜血染红。直至1938年离家出走,小小年纪的秦怡不是被动接受抗战烽火洗礼,而是迎难而上。她从上海家中辗转到华南多地,后来抵达大后方重庆,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战。在重庆,条件异常艰苦,不时遭遇轰炸,她很快加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艺工作中。
当时在大后方,她主要参与话剧演出,偶尔参演电影,从不计较是主角还是配角,即便跑龙套也不在乎,就这样练就了表演基本功,与白杨、舒绣文、张瑞芳并称抗战时期重庆话剧界“四大名旦”。
“抗战胜利了,我们可以演话剧了,好好去演了!抗战胜利了,我们可以去拍电影了,我们之前根本没法好好拍电影……”她曾向新华社记者回忆欢庆抗战胜利时的情景。
勤奋,为新中国电影添彩
《铁道游击队》里“身手不凡”的芳林嫂、《女篮五号》里饱受苦难却依旧坚强的林洁、《青春之歌》里大义凛然的革命者林红、《摩雅傣》中勇敢成长的少数民族医生……
新中国成立后,秦怡主要活跃在银屏上,先后拍摄了数十部影片及电视剧,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令人印象深刻的有《农家乐》《铁道游击队》《女篮五号》《青春之歌》《摩雅傣》《海外赤子》《上海屋檐下》等。
“1959年5月20日,我入了党。入党后接到的第一个角色正是扮演一名视死如归的女共产党员--电影《青春之歌》中的林红。”秦怡生前这样回忆。
秦怡曾细数自己出演的角色,有六七个是共产党员的形象。“在电影《青春之歌》中,林红的戏尽管不多,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实,当年我接到角色的第一反应是,我怎么能演好铁窗里的共产党人呢?”
后来,秦怡和整个剧组从表演、服装、灯光、摄影等多角度反复琢磨,最终向林红这个角色一步步靠近。“一开拍,整个片场静得不得了,我只听到我自己的声音,整个身心都融入了戏中。”
熟悉秦怡的人都说她特别勤奋,从来不以“明星”自居。片场内外,她总在琢磨角色。当年她在《铁道游击队》中扮演芳林嫂时反复练习“投掷手榴弹”的招式,九旬高龄拍摄《妖猫传》时仍不断推敲老宫女的一颦一笑……
曾与秦怡合作过的一位青年演员感叹:“她往镜头前一坐便是千言万语……”
丹心,咏唱永远青春之歌
秦怡辞世的消息传来,影坛痛惜,人们纷纷追忆。
“她胸襟宽广,关心着我们的成长和点滴进步,她希望中国的电影事业走向世界……”八旬高龄的老演员牛犇忆及秦怡大姐,有些哽咽。2018年5月,83岁的牛犇加入中国共产党,秦怡是入党介绍人之一。
晚年的秦怡依然情系银幕,从未停下脚步。她说:“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她每天坚持读报、看书,抽空还动笔编写剧本。90多岁的她坚持登上青藏高原,拍摄自编自演的电影《青海湖畔》。与她配戏的演员佟瑞欣回忆,老人家一心想演戏,要演好一个报效国家的气象科技工作者,她就是为电影而生的。
“我经历了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更加觉得幸福来之不易,更加要不断学习,拍好电影就是为人民服务。”秦怡生前这样自励。
过去很长时间,让秦怡最放心不下的是一直患病的儿子金捷。她在医院为儿子陪夜,不舍得自己加一个单人病房休息。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任仲伦回忆,作为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她为小家如此节俭操劳,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地震时,她却慷慨解囊,捐款累计超过20万元,“她心里不仅装着电影、装着‘小家’,更装着大家、装着人民。”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这首歌曲,回响在60多年前秦怡出演的电影《青春之歌》中。又是一个五月,又是一个鲜花盛开的时节,秦怡走向永恒--
她用生命与热爱,咏唱永远的“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