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个啥”“拖拉机呀”“咋跑得那么快呢”“他们着急去做试验呢”“为啥要做试验”“去验证脑子里想的理论能不能实现啊”“他们在想啥呢”“做杂交谷子”“啥叫杂交谷子”……影院里,刚上小学的儿子和我一问一答,我的心也随着影片中的画面起伏不平。
屏幕上,几只盛着用煤油炉做出的夹生饭的碗碰到一起,此时的心好像也被撞击了一下。为了想研发出祖国的谷子“芯片”,一群怀揣“一定能把杂交谷子试验成功”梦想的年轻科研人员撸起袖子,俯下身子,准备在杂交谷子这个领域填补世界空白,那一刻,心门处似乎撒进一束光,和他们一起激情探索一滴雨水和一块土地。种几百种种子,只为能找出一颗不育种,这不是大海里捞针吗,在不解和疑惑中,我紧贴北方土地的生息,走进赵二生和团队所在的试验田里,和他们一起翻土、播种,一起体验着出苗儿时的傻笑,暴雨泡苗后的沮丧,旱天挑水灌溉的劳作和每日挑灯夜战的详细记录。愚公移山,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我们就要从不同品种的杂交后代中观察选育出需要的不育材料,我们主要做研究,做猜想,一切都需要科学验证才能完成。”“早一天研究出来就可以早一天占领杂交谷子的研究高地了。”虽然,科研这一路,寂寞坎坷;虽然,过去的同伴纷纷离去;虽然,因为短期看不到结果研究资金被缩减,然而,攀登杂交谷子的高峰,赵二生初心不改,他和杂交谷子已经不可救药地融合在了一起,死心塌地甘愿俯身前行,前方,依旧是那束光,光里有梦想有希望。我加紧脚步紧随其后,踏着他的足迹,感受孤勇者的豪迈。研究不光要有一套缜密的思考,更有躬身践行时对身体的高压历练和对灵魂研磨的考验。“杂交谷子考验着我们的耐性”,一次次问题的呈现像极了黑夜里的光芒,考验着自己人性深处的辉煌。正如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我承诺过,别人不愿意做的我来做,人这辈子就要做点有用的事。”赵二生深知自己要做的事情一定需要用生命去创造生命。打破种子的休眠期,发现谷子的不育性和生长环境有关的规律,天南海北收集一千多份不育材料,选育谷子光敏型雄性不育材料,张杂谷的研究在突飞猛进中开始用最快速度扩大推广,“一亩地能脱贫,十亩地能致富”。“张杂谷”系列杂交谷子品种,将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谷子亩产从200-300公斤提高到400-600公斤,并创造了亩产811.9公斤的世界谷子高产纪录,为我国旱作粮食高产作出了突出贡献。杂交谷子靠天然江水增产粮食,可以减少地下水开采,对粮食安全和水安全意义重大。在中国农业农村部的高度重视下,张杂谷通过一带一路,已经推广到世界十多个国家。
农田里,此起彼伏的“加油”声助推着农民们比拼收成的脚步,收割机的轰鸣似乎在颂歌着丰收的土地,置身于欢乐的场景,我的心随之飞扬,欣喜中热切渴望着为赵二生送上一束谷穗汇集的鲜花,给他深深鞠躬致谢,这近120分钟的追随,我经历了从无到有铸就辉煌的起伏跌宕,感受到了光的温度和英雄的力量。“妈妈,啥叫魂呀”,一旁的孩子打断我的思绪,“孩子,魂呢,就是摔倒了自己爬起来,去做对国家和人民有意义的事情。”我和孩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