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两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因贫困改嫁。他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家庭和身世,感动地哭着辞别母亲,进入学堂,不分日夜地刻苦学习。有时他发昏疲倦,就用冷水洗脸,五年未曾脱过衣服睡觉。他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拌酱醋汁,吃完继续读书。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
我国清代著名作家吴敬梓家境贫寒,生活无着,但他凭着自己的顽强斗志,写就了中国讽刺文学杰作《儒林外史》。读者读《儒林外史》时,有谁想到吴敬梓是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写作的呢?绵绵的秋雨下个没完没了,正在写作《儒林外史》的吴敬梓已两天没吃上饭了,饿得头昏眼花,躺在床上喘着粗气。破草屋到处漏水,床前、地下湿漉漉的。吴敬梓对妻子说:“你给我笔,我的书还没写完呢。”这时,一个年轻人进来了,他是吴敬梓亲戚程骊山的儿子。程骊山欣赏吴敬梓的文才,也关心他的生活和创作。看见秋雨不断,他估计吴敬梓家里没吃的了,便叫儿子送来三斗米、两千文铜钱。吴敬梓看见有了钱、米,很高兴,又可对付几天了,便对妻子说:“这下让我写了吧?”妻子只好把笔砚给他……
看到这些,很多人都会感到震撼:穷困潦倒却终守学问。他们的身上体现的精神便是“安贫乐道”。
“安贫乐道”字面含义是,一个人在贫穷的境地中,却能泰然处之,不会因为贫穷而郁郁寡欢,牢骚满腹,对生活失去热情,而是依然坚持自己一贯的信念,并以此为乐。
我国历史上有很多这样安贫乐道、两袖清风的官员,他们“俯首甘为孺子牛”,“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安贫乐道,应该是做人的一个准则,社会越是文明进步,人们应该敬重那些做到了“安贫乐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