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矿山共成长图片新闻宁波宝新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七)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2667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7-03

我与矿山共成长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文│徐远安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毛头小伙早已年过半百。当年从部队转业回来,做梦都不会想到,这一辈子会和矿山结缘。在我人生的字典里,矿山两个字那么陌生、遥远,遥远得仿佛我的字典里就根本没有这两个字。

那一年建厂招人,我被分到东山矿回转窑。那是一个冬天,老式班车吱吱呀呀,沿着蜿蜒盘旋的山路,气喘吁吁地在市区的东面山上喘着粗气一路蹒跚。我的身体随着汽车老迈的脚步左右摇摆。汽车的吱呀声尤似散架前的哀嚎,我的心在嗓子眼一直堵着。车厢异常憋闷,喘不过气来。车里死气沉沉,谁都不认识谁,只能假寐掩盖彼此的尴尬,要不望着窗外。树枝上不多的几只枯叶,因骤冷的天气在寒风中瑟缩着。看着光秃秃的大山,绝望的心犹如冬日的湖水,让人浑身一阵阵发紧。城市的灯火初如漫天繁星,进而萤火虫般渐渐消失在大山的背后。身体到了山的顶上,心却到了谷底……

初入眼帘,机器轰鸣、黄土漫延、匆忙的身影,构成了一幅热火朝天的忙碌画面,我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条件的恶劣并没有挡住眼前这帮人的热情,一个个精神饱满,中气十足,眼光中满是对未来的期许。正应了时下这样一句话:心中有理想,眼中才有光。我默默收起心中的抗拒,试着和眼前这群“古铜色”进行交流。其实他们也和我一样,当初也是抗拒、不情愿,现在这里却成了他们希望的“安乐窝”。

慢慢地,我走进了现场,走进了那群“古铜色”的生活。我复制了他们的生活,和他们一起欢乐,一起苦中作乐,不知不觉中,我也成了矿山人。

初入矿山很是艰苦,水是从很远的地方罐车拉来,定时定点供应,只能满足一点点饮用,根本别提什么洗脸、洗澡,那是一种奢望。临时休息的小房就是一个冰窖,还不如站在冬日的太阳底下,至少还能保证空气流通和一点点暖阳。冷了紧一紧身上的大衣,原地跺一跺冻僵的脚,保持血液的流通,不至于麻木了下肢;困了合着大衣,竖起领子,找一避风的角落躺在地上,调上(只能看时间)手机的闹钟,怕因为太困睡着冻过去了。每天吃饭的时候只能盼星星盼月亮,等来的也只是几个发瘪、发硬的包子。因为包子解决了主食和菜的矛盾问题,所以包子是大米和馒头以外唯一可行的工地生活。

慢慢地,主体框架在地基的基础上初具雏形,生活的不易被希望一点点点燃。经过两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人类虽然在大自然面前十分藐小,但某些时候人类真的伟大)三座国内当时最先进的回转窑拔地而起,一举创造了多个第一:国内最大(三座日产三千吨)、技术最先进(美国美卓)、工艺最现代化(自动化程度最高)。当时红极一时,国内多个兄弟单位争相前来参观,一举成为太钢的窗口。回转窑人也因为回转窑而扬眉吐气。随着产量的稳定,回转窑人的腰包也一天天鼓了起来,老式的班车也不觉得闷了,车辆的吱呀声也动听了。一路的欢歌笑语,一路的美景,伴随着我们的希望在山谷中奏出了最美的华章。

随着马路的翻修,厂区的建设,每天上班下班成了一件最快乐的事了。春天的鸟语花香、夏日的蝉鸣、秋日的硕果、冬日的盛雪无一不彰显着回转窑的欣欣向荣,也凸显着回转窑人对这片“故土”的热爱。曾经的那片黄土满坡、那片砾石成堆的蛮荒之地,被一代又一代回转窑人打造成了自己喜爱的乐土。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柏油路,绿树成荫的厂区成了鸟和小动物的天堂。每天开车回家,一只大鸟头顶飞过,一只小动物车前疾驰而过,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惊人画面。

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看一看今日的回转窑,不就是最生动的写照吗!

回转窑走过了辉煌的二十载,如今因为环境保护,面临着搬迁的窘境。看着昔日一草一木的成长,厂区绿化的美景,突然觉得比以往什么时候都亲切。抚摸着青石感觉有了温度,看着小草都觉得含笑在点头,脚下的土地都让我的脚步变得缓慢,只想每一寸土地都留下我的脚印,每一方空气都顿足长吸一口。仿佛只有这样,才不觉得遗憾。他如我们的孩子亦如我们的父母,看着他成长,也看着他变老,那种无法改变的无力感,就像被掏空的躯体。

承载二十个春秋的回转窑,也承载了我们二十年的情感寄托,失去“亲人”的痛也只有当事人最真切。但愿回转窑的救赎是一场重生,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来年愿做尘与土,垒成矿山一微峰!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太钢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解放北路83号   邮编:030003  电话:0351-2134396  传真:0351-2134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