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章,说的是神医扁鹊为蔡桓公治病,蔡桓公却不信任扁鹊,最终落得毙命的下场,至今读起来,尤觉寓意深远。
首见蔡桓公,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却说:“寡人无疾。”再见桓公,扁鹊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悦。第三次见桓公,扁鹊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且又不悦。第四次见桓公,扁鹊掉头就跑。桓侯差人去问,回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可奈何也。”最后,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小病不治,大病无奈,亡之将至,后悔晚矣。可以说,蔡桓公是用他的生命为代价,为我们诠释了这样一个浅显的哲理。身体上的疾病,我们往往不能自察;同样,行为习惯上的缺失,我们同样不易察觉。而后者,似乎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才对。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别人指出我们的不足或错误时,我们该持怎样的态度应对?像蔡桓公那样,置若罔闻,一步一步走向“深渊”而浑然不知,最后到死方悟吗?显然不能。然而知易行难,仅拿安全说事,便会发现,我们中的很多职工,对安全规程不以为然,视违章作业为家常便
饭。一次警告,不当回事;二次考核,自认倒霉;三次下岗,不思悔改;四次酿祸,为时已晚;五次欲改,无有机会。想想这样一个过程,不与蔡桓公相似吗?
由此及彼,我们还应该在更多方面反省,多听别人的意见,力求改进,比如工作态度、质量、5S等等。因为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不断取得进步。俗话说,听人劝,吃饱饭,道理正在于此。即使对方说的不对,我们也应怀着诚恳感谢的心理去面对,多思考,多甄别,去粗取精,充实自己。老是觉得自己就是对的,听不进别人的忠告,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走进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