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有时候,在《党史》里,他还能看到以前的战斗经历,还能看到战友们战斗的身影。这些都让尹老倍感亲切,也让他的头脑中往事再现。就是最后走时,尹老还穿上了一身军装。
《人民日报》《参考消息》也是尹老的最爱。从这些报纸当中,尹老了解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和国内外大事。《随笔》《百年潮》也是尹老经常看的杂志。闲暇时,还写写东西。
在尹老的家里,记者见到,家里布置得简朴、大方,电视柜里塞满了尹老爱看的杂志和报纸。
在许多人眼里,他很有才。过去,他给大家讲课从来不用讲稿,随手拈来。尤其是讲党课和党史,更是神采奕奕、驾轻就熟。在党校和老年大学里,留下了他讲课的身影。很多人说,听他的课,不仅津津有味,还很有感染力,总觉得听不够。
后来由于年龄和身体原因,他不能上讲台了,但还是念念不忘。在离退休支部的党小组里,还经常给大家讲党史。
今年5月底,尹老在重症监护室住院,让老伴儿给他找张桌子来。老伴儿问他:“你要桌子干什么?”
尹老说:“我要站起来工作,我的工作还没干完。”
此时的尹老全身骨折已经无法坐着,更别说站着了。
“你现在已经站不起来了,还能干活儿?”
“那你就把我上身扶起来,我要坐着办公。”
老伴儿含着眼泪说:“你现在就好好躺着吧,有什么事儿,我给你办。”
集邮是尹老的最爱。尹老每每从邮票中看到祖国的变化,心里就乐开了花。病重期间,尹老让老伴儿把最近一期出的邮票给他拿回来,让他看看。
儿媳妇去给他取邮票。由于邮局有关负责人那天没在,邮票没有拿回来。尹老遗憾地说:“看不到了,看不到了。”
老伴儿安慰他道:“会看到的,会的。”
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尹老都受过伤,但他从来没有因此邀功和自居过。
“还有一些困难老同志的事儿没帮助解决完”
关心困难职工,一直是尹老心里惦念的事情。在位时,他就总是关心单位哪些职工困难了,哪些职工该救济了。
离休后,他的这个“事业”又延续了下来。一位老同志老伴儿去世,自己身体还有病,尹老觉得他家庭挺困难的,就找相关组织说明情况。后来,这名老同志享受上了救济。
后来,这位老同志在家人的帮助下,坐着轮椅特地登门道谢。尹老告诉这位老同志,要相信组织,相信党。组织上是不会忘记大家的。
每逢遇到哪儿发生地震、哪儿发大水,哪个地方贫困了,尹老都要带头捐款。他还不忘叮嘱老伴儿和孩子捐款。
每每遇到一些老同志住院了,尹老都要去医院看看。他说,看到这些老伙伴们正在康复,他心里就踏实多了。
在重症监护室住院期间,尹老还提醒老伴儿,一名老同事的孩子马上就要结婚了,让老伴儿别忘了去看看。同时,还告诉老伴儿,还有一些老同志家里比较困难,还需要帮助。
尹老去世前再三嘱咐家人,不通知亲属和朋友,家里不设灵堂。一些老伙伴和老同事们还是得到了消息,来家里吊唁,走时还准备留下礼金。家人指着在茶几上摆放着的尹老的遗嘱,告诉每一位来慰问的人们,老尹说了不能收礼金,这是老尹留下的遗愿,请大家谅解。
许多老朋友和一些受过帮助的老同志们看望尹老的家人后,眼里含着泪水默默地离开了。
“不要靠我们,要靠自己”
尹老的老伴儿王德玉今年86岁了,1950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在南京部队医院工作,1956年入党,后来随军来到太原成为太钢总医院的一名儿科大夫。
尹老和老伴儿是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结为伉俪的。夫妻俩有两个儿子。当年,生活比较困难。大儿子在16岁的时候又得了重病,后来离世了。回想起来,尹老总是因工作原因未能好好照顾大儿子而内疚不已。
留下的小儿子,按理说是家中的“独苗”了,该受到照顾了。但尹老两口子告诉小儿子:“不要靠我们,要靠自己。”
平常,在家里,尹老就给儿子讲战争年代的故事,讲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名党性强的党员。
小儿子尹晓民从1986年上班当工人起,现在是炼钢一厂电气自动化点检维护作业区的一名技术员。厂里的很多人并不知道他是尹老的儿子。他也从来不把老爷子挂在嘴上。由于踏实、敬业、技术过硬,尹晓民靠自己的本事被大家认可,还被厂里评为党员标兵和厂劳模。
近50岁了,尹晓民还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老爷子从原来胜利桥宿舍搬到小二楼时,把原来的房子交了上去,也没留给孩子。
每当提起此事时,儿子从来没有怨过父亲。而尹老也跟老伴儿说,儿子、媳妇、孙女和我们在一起生活不是挺好的吗?
媳妇从嫁进家门到内退,一直是不锈热轧厂的一名倒班工人,从没有享受过公公的“照顾”,与普通家庭的媳妇一样,多年来一直照顾老人、丈夫和孩子的生活。
尹老走了,但精神永存。我们永远怀念他。愿尹老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