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谢妮
如果把1549mm热轧生产线比喻成一个人,那么邱华东所承担的工作就相当于是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每天成千上百个生产参数通过他的“精算”,再由“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精确“指令”,生产出不同规格、不同品种的合格产品。
邱华东,1995年武汉理工大学金属材料专业毕业后就来到热连轧厂工作。从轧钢实习工到控制工程专业硕士、热连轧厂模型专家,再到首席热轧数模工程师……20多年的青春他这样走过。
“在刚入厂实习的一年里,做轧钢工的经历对我影响很大,让我对生产现场、工艺、设备有了很好的认识与了解,也为后来从事在线模型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邱华东回忆起当时的情形。
实习期过后,邱华东被调入该厂自动化作业区L2(过程控制)室,负责1549mm热轧生产线的自动化控制、模型设计、工艺改进及数理统计。“还记得那时,电脑还是新鲜工具,厂里电脑不多,白天不够用,怎么办?只好从电脑学校借了一台回家,那时一台电脑一次只能借用三个月,也记不清借了多少个三个月。”邱华东感慨地说。
2010年,1549mm热轧生产线开始开发新产品,怎样把这条生产线的功能发挥到最大,一向喜欢充实、挑战自己的邱华东决定“充电”。当打听到太原理工大学控制工程专业有授课班时,他第一时间就报了名。“那时工作三班倒,为了不影响工作,只能利用工余时间去上课,课程排得又紧又多,整个人就像绷紧的发条。”为了更好、更快地把书本知识与现场实际结合起来,除了上专业课外,邱华东一有时间就去听学校组织的集中面授和串讲课,再挤出时间细心钻研课本,摸索重点,巩固复习……通过两年的学习,邱华东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所有课程,并且取得了控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一度时期,1549mm热轧生产线上的硅钢生产不很稳定,尤其是精轧机架轧制时极易发生废钢现象。“那段时间里,邱华东吃住在厂里近半个多月,白天下现场研究钢种机理、轧制特点,晚上再从模型上进行大量的数据分析、统计归纳,终于得出了轧制参数与工艺温度、宽度、成分等因素对应的规律,十多天下来人瘦了整整一圈儿。”技术科科长赵新刚告诉记者。如今,改进后的硅钢生产稳定性得到有效解决,轧制精度也大大提升,但只要遇到轧制硅钢,邱华东还是一如既往地跟踪调整,以便掌握第一手数据,为下道工序做好准备。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要想产品占有一席之位,就要生产出别人不能生产的产品。市场上对1.2mm薄规格产品有需求,但这超出了生产线的原有设计能力。邱华东带领他的团队,在不增加设备投入的情况下,对模型控制技术进行了大胆创新,先后开发出三项专有控制技术,使薄规格产品形成批量化生产,实现了1549mm热轧生产线投产以来在薄化方面的最大突破。自动化作业区主管马峰这样评价邱华东:“扎实的工艺理论基础、勤学苦干的韧劲、勇于创新的精神是邱华东对自己的要求,同时他把这样的工作方法和态度也带给了整个团队,有他在,我们觉得很放心。”
做一名数模工程师不容易,做到首席数模工程师更是难上加难。在同事兼徒弟樊瑞亮的眼中,他们的团队战斗力很强,而邱华东无疑就是这个团队的主心骨。连续三年来,邱华东带领他的创新工作室围绕品种开发、极限规格拓展、质量提升及新技术研发等方面的瓶颈进行了大量研究,完成攻关目标11项,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全国优秀QC项目,1项通过全国优秀六西格玛项目评选。与邱华东工作上交往最多的轧钢作业区助理王永敏告诉记者:“搞他们这行很枯燥,光沉下心是远远不够的,想要取得突破就得多学习、多总结、多思考,邱工就是这样做的,所以我们都服他、敬他,也学他。”
图片摄影:王旭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