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二)文化如何造就预知预判的良好习惯?
能源动力总厂在最近这几年改造项目不断,现场经常是生产和施工交叉进行,临时的、长期的外协人员很多,不同单位的施工队伍走马灯似的来来往往,安全如何能做到有效管控?他们相信一句老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强调主动专业安全管理、安全监督是该厂安全文化的一大特点。他们在安全工作实践中深深地认识到,主动管理和出了问题才被动地去管,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效果。
去年,两台300MW发电机组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生产和施工交叉进行,项目现场都是在原地拆旧建新,安全管理难度非常大。能源动力总厂就是依靠这种主动专业安全管理、安全监督,实现了全过程零事故的目标。
他们在精心编制项目实施计划的同时,把安全工作进行了同步的周密部署。他们选调了责任心强、现场经验丰富的安全员,对关键环节采取严密盯防,在现场及时发现和纠正了多起工程施工人员的危险作业;他们还启用了手机微信通报安全事件及项目阶段性要求,与施工单位一把手、安全负责人等相关领导,建立起密切的沟通联系机制,使外单位人员在现场的安全管理和行为控制处于严格管理状态中,得到对方领导层充分肯定。
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能源动力总厂的安全工作坚持要做到事前,每一项工作都要求现场人员做到事前就心中有数,明确知晓安全方面的要求,并了解管控程序。这种工作习惯深刻地影响了全厂职工的安全工作习惯,对于事前没有充分安全准备的工作,职工普遍养成了不认可、不接受、不执行的习惯,为安全的主动专业管理与安全监督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文化如何巩固安全培训的成果?
他们把安全培训按理论和实践区分开来,让管理人员以外的人都能参加到实战型培训。培训区域划分也更加注重针对性,对参加培训人员的实际能力提出培训目标,培训结束时当场演示并给予准确的评价。他们还组织了领导上讲台,效果很明显,各级主管都能以身作则,积极参与其中。
有一次,记者到能源动力总厂采访,无意中看到一堂关于煤气中毒的应急救援培训。一个重达20公斤的新型呼吸器被带到课堂现场,授课人一件一件穿戴好防护用品,一边穿一边讲。帽子、头罩,哪里有安全关键装置,哪里是重要部件,需要正确做到几点;防护服材质是什么,有什么功能,穿着的顺序和注意事项有些什么;呼吸器如何正确背在后背上,如何与头罩对接……讲到最后,这位“全副武装”的“救援人员”已是汗流浃背,教室里静得听不到一丝响动,大家生怕漏掉一句话。这种培训,强烈地震撼到我。我当时就对这位特殊的老师进行了采访,他说:“这个培训,本来是专门为本厂煤气岗位举办的,但是,后来其他厂的听说了,也要求来听课,还有矿山的,一来二去,竟停不下来。”
记者还曾经参加过一次该厂的危险预知训练活动。通过那次活动,亲身感受到了他们在按照公司要求开展的一系列安全工作中那种个人的参与意识在推动着这些工作的进步。
我想,正是这样一种安全文化的不断深化,改变了全体职工,也统一了大家的思想和行为习惯,较好地解决了四厂合一带来的种种潜在的管理问题,使安全绩效保持了长期稳定进步的良好势头。
韩文斌说:“安全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我们就是要通过这样的引导,把安全要求、标准化规范和一些理念深深植入每一名职工心中。最终,推动安全管理向科学管理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