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黄金周期间,我国出境游人数持续大幅增长,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表现,但在出境游客的花费中,用于购物的占据了绝大多数。中国游客的“血拼”行为带动了当地消费,国内长假成为国外商家的“黄金周”,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几个包或者几块表,省下来的差价就能赚回机票钱。对不少消费者而言,万里迢迢出国的主要目的不是休闲观光,而是购物,这本身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众所周知,这种现象大量出现的直接原因,是国内外同类商品存在较高的价格差,我国市场部分进口品牌商品平均价格远高于国外不少国家和地区。
这种局面的形成,虽然有品牌商的定价策略因素在内,但也表明了我们某些工作的不足与缺陷。较高的综合进口税率、国内免税业发展滞后等,而根本因素在于整个旅游产业发展滞后。
黄金周政策目的之一是推动国内旅游产业发展、促进国内消费。但伴随出境游火爆的大规模海外“扫货”行为,直接造成大量消费外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黄金周政策在国内的正面效果。
进口税率、免税业务等具有鲜明的政策属性。从国际经验来看,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监督作用,有利于打破原有不利局面,在国内培育、形成中高端商品品牌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平衡国内外同种商品价格差,不仅能够引导消费回流,甚至能够以优异的旅游消费环境吸引境外消费者前来购物。
近年来,我国多次为旅游业发展制定文件,充分说明国家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视。不久前公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扩大旅游购物消费,并对设立出境免税店、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进境口岸免税店等政策提出了具体要求,无疑是对症下药,抓住了主要矛盾。但改变海外“血拼”现状、引导消费回流,依然任重道远。只有从群众实际需求出发,敢于下深水、涉险滩,勇于破藩篱、扫障碍,全面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用改革打造升级版“黄金周”,才能让群众愿意把钱花在国内,才能充分发挥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