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杨眉官
一个初冬的上午,我走进了银小俊的书房。房间里那优雅的环境和书香之气扑面而来。依墙排立的书柜里,满满当当摆放着各种书籍。窗前写字台上放着一台电脑,太阳这时正好探头进来,照在案头展开的书稿上,熠熠生辉。
大家总是习惯称呼他为银老师,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平易近人,更多的是表达了大家对于他的一份敬重。在太钢文学圈他的确是走在前面的那一位。他出生于1952年,山西忻州人,1972年,他来到太钢,在太钢三钢厂当上了一名铸锭工。从1982年开始,他利用业余时间写起了小说。很快他的处女作《霞霞的问号》发表在《山西文学》杂志。这极大地鼓舞了他的创作热情,紧接着又在省级刊物上连续发表了几篇小说。随后,他就被调到了《太钢文学》编辑部,走上专职文学编辑的岗位,直到退休。
银小俊对文学艺术很有悟性,这大概与他从小喜欢画画有关。担任编辑后,他的这种艺术敏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他的文字如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那段时期,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陆续创作出大量的中短篇小说,如《冰河残梦》、《古域》等,先后发表在《山西文学》、《北岳风》、《广州文艺》、《五月》等省内外众多文学刊物上。同时,他还写了大量的散文、随笔、评论,也先后发表在《大众日报》、《羊城晚报》、《金陵日报》、《郑州晚报》、《海口晚报》等全国数十家报刊上,有些作品还被《读者文摘》等转载。
进入九十年代后,他着眼于长篇小说和纪实文学的创作,先后创作出长篇小说《王旗》、《玉簪记》、《裸岛》、《金融家》,以及纪实文学《走向全球》,还有文化专著等共计11种(部)。这些作品出版后,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王旗》,2000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出版后立刻引起了好多名家的关注,他们在《中华读书报》、《书与人》、《城市文学》、《太原日报》、《河南日报》、《太原晚报》等十数家报刊上,发表评论给予点评和肯定。《王旗》还列入长江文艺出版社年度图书销售排行榜第二名,同时获得了太原市第七届文艺创作优秀作品奖。
《玉簪记》于1998年由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得到好多读者的青睐和喜欢。购买量不断增大,出版社于2010年又重新再版,同时还入选国家“农村书屋”重点项目作品。至今,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已经有四部作品被中国现当代文学馆收藏,成为馆藏书目。
进入新世纪后,从2002年开始,他又开始涉足电视剧的创作。电视剧创作,需要有充足的时间,也需要有自由的身子,否则就难以采访和静下心来创作。以前,他在《太钢文学》编辑部担任编辑时,每天需要阅稿,还要帮助作者修改稿子,根本抽不出太多的时间采访和写作。2002年内退后,他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影视剧本的写作。
这些年,他参与撰写了六集文化专题片——《傅山》的剧本创作。此片2003年拍摄完成后,在山西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立刻引起了好评和共鸣,也得到了省市有关领导的肯定。还荣获了“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和太原市“五个一工程”奖。
接着,他又与人合作创作出电视剧本《财雄天下》、《杨家城》、《矿山人家》等,还参与了《红军东征》剧本的策划和审稿,以及《西口情歌》的改编工作。《矿山人家》拍摄成电视剧后,在中央电视台第八套节目播出,《红军东征》拍成电视剧后,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播出,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文学创作,是一条无止境的道路。银小俊在这条路上已经坚持了三十余年。已经出版的有400余万字,其中,有不少作品获得过各类奖项。我在他的书房里看到,他在翻找材料中,掉出许多的获奖证书。我拿起来翻看时,他告诉我说:“这些证书只代表过去。再说了,在文学这个领域里,大家很多,咱这些获奖证书没分量。”我看见他的那些获奖证书,有获得中国13省市建设者联合征文优秀作品奖的,中短篇小说《铁流文学》一、二等奖的,还有太原市文艺创作优秀作品奖的……
银小俊对获奖证书不以为然,看得很轻,我却是为他创作出了那么多的优秀作品感到由衷钦佩。他在太钢工作,一面当编辑,一面坚持业余创作,出版了那么多的作品,他还被收入了《中华人物辞典》,被中国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在太钢,他是第一位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职工。
银小俊尽管获得了很多的奖项,但是他做人非常低调,从来不愿意展示自己,也不愿意向人讲说自己的成绩。他勤奋耕耘,默默创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着文学梦。对于山西文学院编剧、太原市老作家协会副主席这些名号,银小俊也很少谈起,在他看来,这些都是虚名,他真正看重的是文学作品有没有留在人们心里的力量。
银小俊是太钢这块土地上培养和成长起来的作家。他是太钢人,他有太钢人的那种不怕吃苦、不向困难低头、甘于奉献的精神。也正因如此,他才于不断进取中,收获了自己的一个又一个果实。同时,也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银小俊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