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看到钢铁行业的企业在经营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注重扩大产能的规模化发展转为注重品种质量提升的高质量发展。在2012年之前,钢铁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最高时甚至超过30%。从2013年开始,这种局面发生了明显的转变。2014年上半年,钢铁行业在建项目计划总投资为1.195万亿元,同比增速从去年同期的增长4.71%转变为今年上半年的下降4.23%;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75亿元,同比增速从去年上半年的增长5.88%转变为今年上半年的下降7.08%。钢铁行业已经成为全国19大行业当中,完成投资同比下降最多的行业。
二是从注重产量效益的增长模式转为注重综合效益提升的增长模式。在2012年之后,整个钢铁行业吨钢盈利水平微乎其微,这就要求钢铁企业必须从依靠扩大产量提高效益转为注重综合效益的提升,在做强主业的同时,谋划优势多元产业的发展。当前,很多钢铁企业都开始注重从加工服务、循环经济、矿产开发、物流、贸易、金融、投资等其他板块中获取更多的效益,用来弥补钢铁主营业务的亏损。一些钢铁企业多元产业贡献的利润已经远远超过钢铁主业,成为企业提升综合效益的重要支撑。
三是从注重提高产品竞争力转向同时注重综合竞争力的改革、优化和提升。随着各企业研发和模仿的速度加快,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盈利能力也在下降,钢铁企业已经开始从单纯注重产品的竞争转向注重综合竞争力的较量。部分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大力改善产品结构和成本结构,使资金、产线、人力等资源要素的配置更优,实现了从“失血”到“造血”的转变,使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实现了飞跃。
四是从注重硬实力的打造转向更加注重软实力的提升。未来,钢铁企业的产线配置等硬件实力将趋于雷同,企业间的竞争将集中在软实力的比拼上。在体制改革方面,很多企业加快组织结构的调整,建立“产销研”一体化的团队,加快响应市场、适应市场的内部反应速度,加强企业内外资源的整合,形成市场化的新的产业板块;在机制改革方面,钢铁企业将过去注重指标的考核改为注重最终绩效的考核,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一些钢铁企业集中了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科研资源进行品种研发,有些企业进一步吸引了国内外的专家为自身转型发展服务;多数钢铁企业都与高校、科研单位共建平台,加大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力度。相当一部分钢铁企业已经由过去注重制造能力的提升转向同时注重服务能力的建设,从注重市场营销队伍的建设转向同时注重经营模式的变革。还有一些钢铁企业从注重生产经营转向同时注重环境经营,打造负责任、讲诚信的良好企业形象,系统打造品牌形象和综合竞争力。
五是从注重国内发展转为开始谋划实施国际化发展。在资源保障方面,近年来,国内钢铁企业在海外资源的投资和布局上取得了积极进展,一些钢铁企业的海外权益矿数量大幅增长。在生产布局方面,部分钢铁企业已经开始在东南亚、非洲等地区布局建设钢铁生产项目。在经营服务网络方面,部分钢铁企业已经开始谋划与国际大型钢铁贸易商开展资本层面的合作,部分领先的钢铁企业已经开始在海外布局汽车板、硅钢等高端产品的加工配送网络。
六是企业间、产业间开放合作的愿望增强,并不断探索出新的合作模式。在企业间合作方面,部分钢铁企业将安赛乐米塔尔、浦项、蒂森克虏伯等国际先进钢铁企业的技术资源、人才资源、管理资源和服务资源引入到国内,与自身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需求相结合,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少数省、区、市开始推进民营钢铁企业在资本层面进行实质性的兼并重组,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山西部分钢铁企业在购销领域开展协同合作,形成了采购和销售两头的优势;部分地区的同类型钢铁企业开展信息交流和自律合作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产业间合作方面,很多优势钢铁企业与下游用钢企业建立了共同研发合作的平台,将服务延伸到用户企业的设计、研发和生产当中;由政府有关部门推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组织、重点企业牵头、相关企业参与,成立建筑钢结构、海工钢、耐蚀钢等7个产业联盟创新平台,推动产业间的协同创新。
公司党委宣传部宣教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