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纪兰,1929年生,山西平顺人。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全国劳模、全国优秀党员、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唯一一位从第一届连任到第十二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她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起成长、见证中国人大制度的逐步完善,“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见证人”。
申纪兰的家坐落在太行山脉的西沟村,几十年前,这里“山是石头山,河是乱石滩”。申纪兰说:“一句话就是,金、木、水、火、土什么也没有,人民吃不饱穿不好。”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下,为了让全村人吃饱肚子,1951年劳动模范李顺达联合几个互助组成立了西沟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生产规模扩大了,光靠男劳力已完不成生产计划,李顺达提出让申纪兰担任副社长,“把妇女好好发动出来,参加劳动,才能解放自己”。在那个“好男人走到县,好女人不出院”的年代里,女人们成天围着炕台、辗台、锅台转。申纪兰不仅带领同村妇女下地,还为她们争取到了和男劳力一样的工分,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项重大创举——男女同工同酬。1953年1月,《人民日报》以《劳动就是解放,斗争才有地位》为题报道了西沟村妇女争取权益的事迹,在全国引起了轰动;申纪兰所在的西沟村以“中国最早实现同工同酬”而被记入史册;“男女同工同酬”也逐渐在全国普及,并在1954年被写入了新中国《宪法》。
1953年,申纪兰参加妇联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主席团成员,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接见。同年,作为中国妇女代表参加了哥本哈根第二次世界妇女大会,之后又参加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并多次当选为全国妇联执委。从1954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开始,连续十二届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被外国友人称为资格最老的“国会议员”。
从1973年到1983年,申纪兰担任了10年山西省妇联主任,她坚持着自己的“四不”——不定级别、不转户口、不要工资、不坐专车;也总结出了自己的名言,“不脱离农村,不脱离农民,不脱离劳动”。从1983年至今,她又担任了30多年的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里要给她转户口、定级别、配专车,她又全部推辞了。她说:“我的户口在西沟,级别在农村,能走能动,要那些用处不大。”在荣誉面前,申纪兰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
申纪兰当了一辈子人大代表,却始终以劳动为本,以劳动为荣,数十年如一日带领西沟人植树造林,治理荒滩,创造了与自然斗争的生产奇迹,把西沟变成了一方宝地,也创造了“西沟精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面对席卷全国的农村改革大潮,申纪兰带头在西沟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村经济总收入、粮食产量、人均收入均有大幅度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她带领西沟村干部群众先后建成了铁合金厂、焦化厂等企业,初步形成了建筑建材、冶炼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和外向型企业为一体的西沟企业发展新格局。同时,建成了展览馆、太行之星纪念碑、村史亭、老西沟互助组雕塑、西沟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形成了以爱国主义教育、森林休闲为主的红色旅游和绿色旅游,把一个落后的纯农业村变成农林牧工商游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新农村。
如果说,勤劳、俭朴是申纪兰作为中国农村妇女的传统美德,那么,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党的基层干部,申纪兰把这种传统美德升华为一种时代精神,即艰苦奋斗、勤俭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不管拿过什么荣誉,只要回到西沟村,换上补丁摞补丁的旧衣服,锄头一扛,申纪兰就回归了自己的本色。虽说她是个大名人,但谁也看不出她“名”在哪里,因为她和普通农民一样,踏实而勤恳地生活着。走进申纪兰的家,人们都会在那满墙挂着的照片前流连片刻,这些照片几乎就是一部新中国的历史,群众所熟悉的国家领导人几乎都在其间,与这辉煌的经历形成极大反差的是,她的家实在太简陋了,屋内装饰既少又旧,甚至还不如普通农家。这些年来,申纪兰多次外出为村办企业联系业务,坐的是公共汽车,住的是价格低的旅馆,吃的是最便宜的饭菜。为了给村里办事,她每年的车费、住宿费少说也要花上几千元,但她从未在村集体报销过一次车票,领过一次出差补助,反而把国家每月发给她的生活补贴“赔”进去不少。
以申纪兰的资历,从一届代表当到十二届代表,已是全国名人。上到中央下到省市,她不知曾结识过多少领导、多少大人物,但她从没有借机为自己办一件私事,反倒以人大代表的身份为人民办了不少事,正如她自己所言:“我是农民代表,我要为农民代言,我要了解他们的要求愿望,反映他们的困难和心声。”
在巨大的荣誉面前,申纪兰永葆本色。面对权力,她说:“你要有私心,就不要当干部;你要当一名共产党员,就要为人民服务。”面对荣誉,她从来不用来谋取私利。面对金钱,她坚持党性原则,廉洁自律。面对群众,她说:“只要群众富了,我就富了,只要群众有了,我就有了。”她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展示了一名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优秀品质,受到人们的广泛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