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岳志琴
“这可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啊,风镐、电镐都得备上。”“这个料仓比旧料仓大了一倍还多,从仓顶到料面至少也有七八米高,下仓除了安全带还必须得备软梯。”“料仓内的综合粉里含有废弃物,气味大,又是有限空间作业,得带上测氧仪。”……
这是炼铁厂储运作业区会议室传出的说话声,大家正七嘴八舌热烈地讨论进1号料仓人工刨料的方案。
人工刨料?是的。为高质量达到环保要求,确保匀矿生产造堆不受影响,储运作业区决定进料仓人工刨料。
这还真是一块硬骨头,新料仓容积是400m3,可存放800吨矿粉,尽管之前有刨旧预配料仓的经验,可是新仓大小几乎是旧仓的两倍多,垂直高度有16米,料面基本处在料仓中部,直梯不够高,软梯无法固定,危险系数很高,要想进入料仓必须保证各种安全设施和防护措施充分到位,仓顶开孔通风、接临时照明等等,绝对是一项大工程,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商定详细作业方案的场景。
有了具体操作方案,紧接着就是办理各种手续、工器具和材料准备等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就位后,由作业区领导、作业长等党员骨干组成的一支突击队开始了为期三天的“啃骨头”行动。突击队采取分班作业,两人专门在仓顶做监护等辅助工作,其余十二个人分成两组,第一组六人下仓,第二组六人在仓上准备,进仓的人员身上背着安全带,宛如“蜘蛛人”一般,顺着绳梯慢慢下到料面上,找准站立位置,掌握好每个人之间的安全距离后开始工作,先用电镐从高处坚硬的地方开始一点点凿松,形成斜面,再用铁锹顺斜面铲到中间,尖锹、方锹、洋镐、电镐,各种工具齐上阵,每一种工具都派上用场,每一锹、每一镐都有讲究,不能用蛮力,而是要用巧力,坚硬的物料一点一点被凿了下来。这种相对密闭的环境又热又闷,不一会儿衣服就被汗水浸湿了。一组干一会儿上来休息,利用这个间隙启动圆盘把凿下来的料排出去,然后二组的人再下去,上来的人休息时还在讨论和总结怎么镐、怎么刨效果更好,效率更高。第一天,人们的体力还可以,到了第二天特别是下午,体力消耗过大,料面也逐渐下移,离仓顶的距离越来越高,人们工作强度与难度越来越大,为了节省时间,午饭大家都是在仓顶现场找个空地解决的,第三天索性把饭盒吊到料仓下面就在仓内凑合吃。
经过三天的苦战,这块硬骨头终于被啃了下来,板结多日的旧料全部排了出去,1号料仓又恢复了本来面目。